了解居民网

推荐居民新闻

返回上一页

雨季到了,还到武大去“看海”?

报料人:蛋蛋 | 发布时间:2012-07-19 20:12 | 地址: 武汉市 武汉大学


一年前的6月24日,受暴雨影响,武汉大学门前积水成“河”,人们已能熟练淌“河”而行。 (东方IC 倚天/图)

一年前的6月24日,受暴雨影响,武汉大学门前积水成“河”,人们已能熟练淌“河”而行。 (东方IC 倚天/图)

“火箭能上天,是因为大家把它看作很难的事情。如果把城市排水当作火箭上天来对待,那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今年再“看海”?

“今年还会不会到武汉大学来‘看海’?”

2012年6月30日晚,武汉市电视问政的武大分会场内,该校***管理学院的学生陶建武手持一张自制的武大“水上乐园”门票向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左绍斌发问。

武汉无海,武大也无“水上乐园”。陶建武的问题,换一种问法是:发生于2011年6月18日的全城内涝(下文简称“6·18”)还会在2012年重现吗?

虽然已逾一年,陶建武对那场暴雨的记忆仍清晰如昨。

“小岛风情,汪洋大海,食堂瀑布。”在陶建武制作的“水上乐园”门票上,“6·18”那日的武大风景被如是概括。

那一天,自1998年以来最高纪录的降雨量令武汉三镇几成泽国,全市累计出现88处渍水点,部分地区渍水一度超过两米,交通完全中断,至次日14时才基本消退。

武大毗邻的东湖在“6·18”前后的五场强降雨期间,由于排水不畅,沿湖栈道被淹,水天一线的图片四处传播,“到武大看海”被学子们戏称为“今年最浪漫的事”,“看海”一词骤然风靡全国。武汉市水务局在此后的情况通报中称“社会反应‘看海’压力巨大”。

武汉市水务局成为随后席卷全市的“治庸问责”风暴中第一家被问责的单位,包括局长姜铁兵在内的四名水务局处级以上干部被行政警告乃至撤职。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曾被行政警告的水务局长姜铁兵已调任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被行政记大过并免职的副局长王洪胜现任武汉市水务局副局级干部、巡视员,被行政降级的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仍任原职。

“去年是所有客观不利因素叠加在了一起,我们也有懈怠,”2012年6月,项久华首度向南方周末记者吐露戴罪一年来的心迹,“但我们多年的需求、多年的规划,实现不了,谁来负责?”

所谓“客观不利因素”,指的是当时的降雨量罕见,而全市五千余处工地同时施工、黄孝河等骨干排水通道能力不足及部分区域的排水系统不配套更加剧了城市的“肠梗阻”。

“如果说我想不出办法,是我的责任,如果我拿出办法,实现不了,这就不完全是我的责任。”项久华说,而被问责之后的一年间,他“希望坏事变好事”。

坏事如何变好事

表面看,得益于这场治庸风暴,“坏事变好事”的一幕正在江城上演。

五里湖社区主任彭爱荣感受到了问责之后的改变。原来下雨时打不开的涵闸现在可以及时开启了,一遇渍水,“只需要一个电话”水务部门就很快出现,“现在政府挺怕造成一种负面影响”。

在洪山区,南湖大道壕沟排水出口工程原本列入2010年区城建资金计划,但资金迟迟未能到位,问责后的2011年底资金即落实,目前工程已近完工。该区9条道路上的骨干排水箱涵,多年未清淤,现在近千万元的资金也有了着落。

和平街的一处渍水问题曾多次被媒体报道而始终无解,但2012年2月底改造已完成,社区居民甚至给水务局送了锦旗表示感谢。据说,改造是洪山区水务局主动垫资二十多万元完成的。

那个曾经风暴眼中的东湖呢?东湖主要排水通道之一的罗家港综合治理工程早在2006年就已完成了规划设计,但由于征地拆迁的压力大,迟迟未能动工,但“6·18”之后,拆迁似乎也已不是问题。一年间,东湖新增一条流量为每秒10到20立方米的排水通道,加上沙湖港、罗家港、新沟渠主外排通道恢复通水,“东湖的排水基本控制住了。”项久华说。

“提高城市排渍能力”成了2012年武汉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往常一个月的排水疏捞工作,今年则成了“大战一百天”的大动作。根据武汉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全市2100余公里沟管明渠得到清理,疏捞维修排水井二十余万座,总投资约30亿元的在建排水工程也在过去的一年里宣告竣工。

原来由水务部门单打独斗的治涝体制也开始改变,市规划、城建、发改、交通、气象等部门及各区政府也都加入到排渍应急的联动中来,排渍纳入了全市防汛抗洪的统一调度。

2012年5月29日,“6·18”问责风暴后最为正式的摸底考试来了。这一天,武汉市平均降雨量达到81毫米,为暴雨级别。武汉市民提前通过短信、电视等渠道获知哪些路段可能出现渍水。这一由水务局和气象局联合推出的渍水预警是历史首次,“我们担心做得不够细,提前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项久华说。

武汉市水务局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5月29日排渍情况通报”显示,全市约有19处地点出现局部短时渍水,但发展大道、新华下路立交桥等多处历史严重渍水点安然无事,区域内渍水情况有明显好转。

但这样的成绩单并不能让武汉轻松,相对于“6·18”的194毫米的降雨量,这一次的降雨无疑是小巫见大巫。

“投入一部分就会产出一部分。”项久华坦言,如果遇到比2011年还大的雨,还是现有的体系,还是目前完成的这些工作,淹的程度要大一些,“其实我们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到来。”

仍待老天爷关照?

正朝国家中心城市加速度迈进的武汉,已然是全国最为繁忙的工地之一。

2008年以来,武汉“史上最大规模”城市建设启幕,五千多个工地集中开工。世界最大公铁两用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长江第一隧——青岛路过江隧道、中国最长城市轻轨……诸般中国乃至世界之最花开江城。

13条快速路、20条城市主干道、6条轨道线同时开工建设,这种建设规模和速度,被专家称作“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绝无仅有”。

然而,加速度前进的大武汉并未对“城市良心”的地下排水设施同等重视。资料显示,武汉市近两年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不及城市建设总投资的10%。

2012年“***”,***武汉市委直言,城市内涝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不配套,“重地上、轻地下”,建国前铺设并沿用至今的排水管网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翻修。

“这些年地下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建设的速度相比滞后,这个否认不了。”项久华说,“市领导都接受这个观点。”

***武汉市委的提案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投入但投入不足,有起点但起点不高,导致‘旧账未还,又添新账’。”

“去年到今年,我们整体的排涝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项久华说。在他看来,大干一百天的疏捞清淤只是恢复了原有排水体系的最理想状态,“这是治标,不是根本能力。”

治本在于系统。武汉市现有排水泵站37座,现有排水管道总计6037.5公里,这几乎是全部家底。然而,对于正在加速扩张的大武汉而言,这远远不够。仅以泵站为例,武汉市现有泵站的能力只有规划的56%。据项久华估算,要真正解决武汉渍水之痛,还需投入的资金以百亿计。

目前武汉市的排水能力,只能应对小时降雨量在34.5毫米以内、24小时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的降雨,而超过这一强度的降雨每年在武汉有七八次之多。

“火箭能上天,是因为大家把它看作很难的事情。”项久华说,“如果把城市排水当作火箭上天来对待,那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而对于“今年还会不会到武大看海”的问题,履新7个月的水务局局长左绍斌的答案颇为谨慎:“超过了我们的最大的承受能力,那我就不敢保证了,还是要看老天爷关照。”

这样的答案无法让陶建武完全满意,“老天爷不能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是水务局”,这位武汉市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相信,“天不可测,事在人为”。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张路延 周琼媛 姚小云

治城市内涝先治官

6月以来,暴雨连降江城,每一次降雨都导致武汉发生内涝,有网友为此调侃:“到武汉看海!...

城市,水为患,轻诺治水更为患

一些地方治理城市水患,仍陷在农业社会那种大灾之后才有大治的模式之中,而短期根治城市水...

分享到:
只有登录才可以回复,立即 登录注册